語言的使用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指標,不僅在早期療育中心很多家長把教孩子說話視為學習的重點,一般父母在孩子一歲多了還不開口講話時,也會心急如焚,因此以下這些引導孩子說話的方法相信對所有父母都十分受用。

做個好榜樣
這是最直接有效,但也最常被忽略的方法。父母常常會以上對下的口吻「教訓」孩子,以為這才是教,其實孩子在還不能理解父母說的每個字時,是先從讀我們整個人,包括表情、語調及聲音等來學習說話,因此好的示範要注意:(1.)說清楚每一個字(2.)適當的音調(3.)簡短易懂的字句(4.)眼神注視對方(5.)適當的表情和身體姿勢。如果父母常遠遠地吼叫孩子,孩子不但聽不清楚內容,還學會了大吼大叫。因此應該盡量多用正確示範來代替斥責或糾正。

做孩子的朋友
孩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「遊戲」,他們透過遊戲來學習很多重要技能,並且樂此不疲。一位母親曾經分享她教自閉症兒子的經驗,剛開始的互動很緊張,雙方都很抗拒,但當她心念一轉,透過遊戲讓孩子放輕鬆後,很自然地發出聲音。其實孩子在遊戲中常常會不厭其煩地反覆,不知不覺練習得比我們預期的還多。



提供孩子多「聽」的經驗

「聽」是一個學習的重要管道,尤其語言的學習更是和聽覺息息相關。從聽到聲音到辨別聲音的方向、意義,模仿聽到的聲音,到修正自己所說的話等。因此生活中可以藉由帶孩子尋找聲音的來源,讓環境和孩子產生連結,增加學習的能力和動機。例如:聽到爸爸的車聲,就知道爸爸回來了。
平常也可以透過請孩子幫忙,訓練他的聽覺記憶和執行指令的能力,孩子也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。例如:「幫弟弟拿尿布」。

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
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環境,可能會熟悉到根本不用開口就能滿足生活所需;親子之間也會缺乏新鮮話題或和他們互動的經驗。因此讓孩子累積生活經驗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認知和適應力,也可以刺激孩子溝通的動機、興趣或將所學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。

增加新語彙的出現率
語言發展較遲緩的孩子,可能對複雜的語彙或概念無法立即吸收,因此新學習到的語彙如果可以反覆在生活中出現,將有助加深印象。例如,白天在戶外看到蝴蝶,回家後可以唱蝴蝶的兒歌加上動作,或是找出和蝴蝶有關的圖片。如果要教「一」的概念,可以用「給你一顆糖」、「幫忙拿一件衣服」的方式引導。

讓孩子從「做」中學
多讓孩子動手操作才容易在他心中形成具體概念,注意不要用過多的「指導語」和「不可以」,孩子一旦失去興趣,就會少了修正和嘗試的機會。要是您的孩子有動機想拿湯匙吃飯,就讓他自己試試,我們在旁稍微協助即可。

訓練孩子的模仿能力
我們可以先從模仿孩子開始,讓孩子將互相模仿當成遊戲。可以先從動作模仿開始,拍拍手或踏踏腳啦,然後操作模仿,示範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玩法,然後再將焦點放在嘴型的模仿,再到聲音和說話方面的模仿。可以結合帶動唱或模仿動物叫聲讓遊戲更有趣!

誘發孩子從事聲音遊戲
平時多運用擬聲詞,模仿敲門聲、喇叭聲或是語調的變化,幫助孩子掌握發生器官的控制協調,建立發語音的能力。生活用品像是錄音機、鏡子、麥克風、電話都是很好的工具,積極回應孩子自發的聲音,也有鼓勵他再試的效果。

建立輪流等待的概念
輪流和等待是學習和他人互動的重要行為,讓孩子學習看別人玩、等待、輪到他玩,然後再看別人玩、等待,在這些行為轉移和談話過程中,孩子可以學習細心聆聽,聽清楚了再反應。

培養孩子眼神接觸的習慣
眼神接觸不只是一種禮貌,也有助於孩子專注。平時我們應該儘可能蹲下來和孩子視線平行地說話,以及豐富的表情和有變化的語調來吸引孩子的助益。

多跟孩子說話
常用語言描述孩子正專注注意的事件,這樣可幫助孩子新整理思想、示範表達話語,同時也可增加字彙。如果孩子的理解力較弱,內容宜簡要、反覆且適時停頓並鼓勵孩子作反應。

創造有利溝通的情境
例如:把東西蔵起來,只留包裝盒子在顯眼處:把餅乾放在不易打開的透明的罐中:或輪流共用某項東西,讓孩子有機會提出疑問、請求或要求。我們也盡量用開放式或選擇式問句。如:「你要吃飯,還是吃麵」?,而避免常用是非方式的問答,如:「你要不要吃飯?」,甚至以為孩子還小,連問都不問就直接滿足其需求。

以正向鼓勵孩子想嘗試溝通的企圖,而不要不斷挑剔孩子的發音或用字。因為這種互動方式,容易扼殺孩子的溝通意圖與牙牙出聲的動機,使說話變得無趣而有壓力。

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
有些孩子不是不會說,而是不願說,常源於情緒未得到適當抒解:有些則是因為大人太忙,忽略孩子微弱的溝通訊息,造成其失敗經驗而放棄。因此除了給予愛和安全感外,也盡可能積極參與孩子有興趣的談話或活動。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的,更有注意,避免在手足間作比較,如:「你看弟弟那麼乖」,或威脅恐嚇孩子:「媽媽不要你了」、再吵警察會來把你抓走。

陪孩子一起看書
可優先選擇句型簡單反覆、畫面主題鮮明 、不易撕破的童書或繪本,讓孩子有參與感。也可以利用圖畫、相片做成一本「孩子的書」,因和經驗結合,有助於引導從中描述事件或指認人、物。

善用唱遊、童謠及韻律遊戲
說話除了「咬字」以外,還包括抑揚頓挫、速率、聲調變化,透過歌曲可帶入擬聲詞、發音、音量控制、音調變化及節奏變化,尤其童謠通常押韻,容易朗朗上口,另外適當的動作也有利於帶出聲音或加深印象。

善用家中現有的東西
除了坊間製作精美的玩具外,也可發揮巧思,讓家中現有的東西變成好玩的玩具,例如:將不要的瓶瓶罐罐拿來玩配對遊戲:也可裝入不同物品變成樂器,聽辨不同的聲音:摺衣服時也可帶入配對、大小、分類、顏色或圖案辨識等遊戲:利用幫孩子洗臉教認五官:請孩子幫忙擺筷(分類、配對):出門購物前,先挑出卡片列購物清單或從折價目錄剪下圖案,去大賣場找出該商品,或帶孩子打電話給親友(教認數字並學習電話應對)。

資料來源: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s24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